随着AI工具在高校的普及,学生论文“AI味儿”渐浓,引发学术诚信问题。多所高校出台规定规范AI使用,并研发反识别技术。专家呼吁提升AI素养,营造学术诚信环境。
—
# 大学生论文”AI味儿”渐浓?高校纷纷立规矩规范使用
最近,AI工具的热度持续攀升,不少大学生开始依赖这些工具辅助论文写作。虽然AI能简化查找资料和撰写过程,但过度依赖正成为新的问题。高校纷纷采取措施,为AI工具的使用立规矩,以维护学术诚信。
## AI工具成论文”神器”,但依赖问题突出
在高校里,利用AI工具写论文已成常态。只需在聊天框输入指令,就能快速获得一篇完整的论文。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带来了依赖性。某高校大一年级英语作业群里的一份通告显示,老师直接判定AI生成的作文为零分。
学生观点:
“有些同学可能为了图省事,直接用AI生成的作文交上去。说实话,我身边同学对AI的使用挺普遍,诱惑力很大,但我也担心过度依赖会影响创造力。”一位大学生坦言。
## 近三成大学生用AI写论文或作业
根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的调研,近六成高校师生频繁使用生成式AI。其中,近三成大学生主要用AI写论文或作业。采访中,不少学生承认会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内容。
学生案例:
–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时间赶的话,就直接粘贴AI生成的内容交了。”
–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完成作业时,我越来越依赖AI工具。”
## AI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引发担忧
除了直接生成文本应付论文,部分学生还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编辑实验图片,甚至替代自主设计。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学术规范,引发广泛担忧。
专家观点:
“最恶劣的是用AI自动生成论文,现在更多的是用AI伪造图像,甚至编辑过的图像。AI技术让造假成本大大降低。”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丁峻鹏指出。
## 高校纷纷立规矩,规范AI使用
面对AI工具的滥用,多所高校开始出台规范。复旦大学发布《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禁止使用AI的范围,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原创性内容。
规定要点:
– 禁止范围: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创作、论文撰写、答辩检查、涉密内容等。
– 允许范围:文献检索、代码调试、统计分析等辅助性工作,但需经学生审核和指导教师同意。
处罚措施:
“严重违规者,论文成绩将认定不合格,影响学位获取。”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强调。
## 天津科技大学:论文智能生成比例不超40%
天津科技大学要求所有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智能生成内容检测,并规定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避免过度依赖。
学校态度:
“鼓励学生用AI完成基础工作,但核心创作仍需学生完成。”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孔林涛表示。
## 多校试点AI使用规范
目前,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也在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学生使用AI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
## 识别AI生成内容,研发科研诚信检测系统
为应对AI生成内容的挑战,国内多个研究团队推动AI生成内容识别技术的发展。北京邮电大学的鄂海红教授团队受科技部委托,研发科研诚信检测服务,重点识别AI伪造的实验图像。
技术手段:
– 构建超过400万篇SCI期刊论文和6000万图像比对库。
– 通过算法自动识别论文中复用或编辑的学术图片。
## AI生成内容的局限性
AI工具基于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缺陷,可能导致错误结论。
专家提醒:
“生成式AI按概率生成内容,对质量好坏的判定存在技术挑战。AI应是助手,人机协同解决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指出。
## 提升AI素养,营造学术诚信环境
专家认为,除了技术手段,还应完善评价体系,提升师生AI素养。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制定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AI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行动:
– 浙江大学推出人工智能ABC三级课程,培养学生人机合作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AI的局限性和优势,形成最佳工作模式。
## 监管机构应警惕恶意营销
不少高校学生收到”AI代写论文”等推送,专家呼吁监管机构和平台从严治理恶意营销和欺诈活动。
—
{1、大学生论文AI味儿} {2、高校AI工具使用规范} {3、学术诚信} {4、AI生成内容识别} {5、AI素养} {6、科研诚信检测系统} {7、人机协同} {8、数字素养}
本文是基于《大学生论文AI味儿渐浓怎么破?高校纷纷为AI工具使用立规矩》的AI重写版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