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交需求的来源和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解析社交行为背后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社交焦虑、社会支持等,并探讨科技发展对社交模式的改变。
—
文章标题:社交需求的本质:揭秘人类为何需要连接与互动
文章内容:
想要深入了解人类社交需求的奥秘?推荐观看这个TED演讲:
演讲稿在这里:
人类为何会有社交需求?从生存和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一本能可以解释得通。
简单来说,世界残酷而复杂,人类个体力量微薄,唯有合作才能生存。这种合作、群居的特性深深烙印在人类基因中。作为社交动物,人类无法脱离群体独立生存,进化赋予了我们对社交的本能需求。
社交需求的表现与影响
作为基础本能,社交需求无需过多解释,每个人都能深刻体会:
社交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孤独是一种痛苦状态,长期缺乏社交甚至可能导致抑郁。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
影响社交的关键因素
既然社交如此重要,心理学领域自然进行了大量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社交行为?社交又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以下是几个核心变量:
人格特质:内外倾性
外倾性是五大人格特质之一,描述个体在社交中的动机和主动性。外向者通常充满活力,喜欢人际交往,而内向者则更偏好独处思考。
在NEO-PI-R量表中,外倾性包含六个维度:
- 热情性:从社交中获得快乐的能力
- 乐群性:对社交场合的需求程度
- 自我肯定:在社交中坚持立场的能力
- 活跃性:精力充沛程度
- 刺激追寻:对外部刺激的需求
- 正性情绪:感受快乐的频率
外倾性高的个体通常能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孤独感也更少。这是影响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
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表现为对社交的恐惧和回避,具体表现为害怕被关注、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等。缺乏社交技能和消极自我评价可能是主要原因。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交中获取的人际资源,可来自家人、朋友等。当遇到困难时,这些资源能提供帮助和理解,起到压力缓冲作用。获得社会支持是重要的社交需求来源。
孤独感
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受到社交关系不足时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但与客观社交缺失密切相关。
社交自我效能感
社交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维持人际关系能力的信念。高社交自我效能感者更主动建立和维持关系,遇到困难时更积极解决。
社交关系建立的规律
人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
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将社交行为类比为经济交易,认为人们基于投入产出比做选择。这里的投入产出不仅指经济,也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等。虽然这一过程常无意识,但影响无处不在。
自我表露与社会渗透理论
自我表露是指向他人展示个人想法和感受的行为。我们的社交是分层的:有2-6个密友、若干朋友和大量泛泛之交。我们会根据亲密程度调整表露内容。
根据社会渗透理论,社交关系是逐步建立的。初期主要是基本了解,随着关系深入,话题才会更加私密。相互表露(reciprocate disclosure)能推动关系发展,但需要双方适应对方节奏。
科技时代下的社交变革
社交如此重要又如此复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思考: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交方式?这种改变又如何影响我们自身?许多人身处变革之中却浑然不觉。
下一篇将探讨未来社交的特征及其带来的改变:我们为何会对朋友圈着迷?什么样的信息容易传播?请继续关注。
—
{1、社交需求} {2、社交焦虑} {3、社会支持} {4、孤独感} {5、社交自我效能感} {6、自我表露} {7、社会渗透理论} {8、社会交换理论} {9、科技与社交} {10、心理健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