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正推动大学生精准就业,但仍面临理念偏差、技术应用不足等挑战。本文探讨如何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构建“就业生态共同体”,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文章从“工具思维”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从“服务思维”到“规划思维”的转变、从“独立体思维”到“共同体思维”的转变三个方面展开,并提出精准对接、数据帮扶、人才培养改革等具体策略。
文章标题:互联网思维如何助大学生精准就业?突破现实困境与转变范式的关键
—
文章内容:
【知与行】
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互联网+就业”模式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比如,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存在偏差,大数据技术未充分应用于就业服务,就业指导服务范式不够科学等。要让“互联网+就业”模式真正助力大学生精准就业,需要转变思维范式,并完善实现路径。
### 思维方式实现“三个转变”
#### “工具思维”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互联网+”推动大学生精准就业,关键在于实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而“互联网+”则强调互联网赋能,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互联网+就业”不应简单地将线下服务搬到线上,而要从理念上理解互联网的赋能作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推进。
宏观层面: 政府需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互联网+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中观层面: 学校要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全局出发,以精准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精准培养。
微观层面: 要让互联网技术更符合大学生的使用习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 “服务思维”到“规划思维”的转变
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核心是“人职匹配”,需要大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但目前普适化的就业指导往往缺乏“规划思维”,导致服务局限于提供信息和解决临时困难,而非系统性教育。因此,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起来,从阶段性服务转变为全程化、唤醒式的指导。
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时空数据生态链,将职业规划的前端、中端、后端进行联结,全时记录和整合分析,并不断指导、修正,帮助大学生实现精准规划、精准服务、精准帮扶和精准反馈。
#### “独立体思维”到“共同体思维”的转变
大学生精准就业的保障是实现“就业生态共同体”。但目前校内校外系统、各要素之间普遍存在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现状,难以形成合力。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需要以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为需求,以共同利益机制为基础,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
各主体之间应基于共同目标,协同互动,而非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 “互联网+”推进精准就业的着力点
#### 靶向定制,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线上就业市场信息要精准供给目标“客户”。高校要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和“用人数据库”,整合资源,实现资源配置最大化。同时,打造“云招聘”“云指导”“云服务”等精准化信息服务矩阵,通过官方渠道和社交网络,打通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就业信息精准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 深耕数据平台模块化,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在毕业生简历中设置细分信息标签,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信息的查询、分析和甄选功能。开发、引入职业测评技术,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对求职毕业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并形成测评报告。用人单位也要科学、精准地描述用人需求,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的精准匹配与双向精准推送,利用大学生就业数据化互动平台发出邀约,实现“一对一”“键对键”或“屏对键”的面试与签约。
#### 数据牵引,线上线下精准帮扶
##### “一人一卡”,把脉评估
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每学期对学生在学习、实践、竞赛等方面信息进行动态跟踪记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他们的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每人建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根据求职创业状态及时更新档案信息。
##### “一生一策”,点对点帮扶
学校要熟悉并及时跟进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挖掘每位大学生的职业特质,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作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决策并进行分类指导。对职业规划模糊、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由辅导员、班主任、生涯导师、心理健康教师等组成导师团并信息共享,进行多对一的“专家会诊”“一对一滴灌式”精准指导。
#### 跟踪反馈,人才培养精准改革
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扩展就业调查跟踪的经度和纬度,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改革。探索“互联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云端数据共享来完成学生在校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课题申报等形式在线完成企业的“订单式”实训任务,企业给出成绩评定和岗位胜任能力评估。
建立健全就业统计预警系统和精准帮扶机制,健全专业及课程设置动态调整与预警,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构建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
#### 完善机制,多元协同精准发力
确立政府就业责任主体,主动运用“互联网+就业”模式激活就业创业这“一盘棋”,为高校毕业生信息和人才顺畅流动提供就业环境与政策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中介、斡旋等作用,主动打造“互联网+”新就业形态,为社会机构、企业单位和高校之间搭建桥梁,帮助高校实现就业信息共享去壁垒化,构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机制。高校要增加投入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学校、家庭和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家校黏性,克服家庭与高校在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上的“两张皮”现象,实现社会家庭就业支持多元化。
—
(作者:杨礼雕,系浙江树人大学副教授。本文节选自2019年度浙江省哲社科学规划课题〔19NDJC260YB〕)
{1、互联网思维;2、大学生就业;3、精准就业;4、就业生态共同体;5、大数据技术;6、职业生涯规划;7、人才培养改革;8、政府责任;9、高校就业}
本文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助力大学生精准就业,如何突破现实困境与转变范式?》的AI重写版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