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了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政治内涵,分析了其在人才培养、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精神传承等方面的时代使命,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要求和实施策略,旨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参考。
—
#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政治内涵
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本文将探讨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政治内涵,并分析其时代使命和实践要求。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意义
### 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则强调在各类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并非一门特定课程,而是要求所有课程和教学方式都要融入思政元素。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内涵
###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服务”,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强化课程育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武装头脑、塑造灵魂,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使命
### 应对国际形势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需要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 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保障。
### 推动大学精神的薪火传承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校训、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推动大学精神的薪火传承。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要求
### 现存问题
近年来,高校在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育人职责履行不到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等。
### 实践要求
高校应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支撑保障体系为重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做到三个“相统一”:
####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同时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实现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
#### 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
及时总结提炼课程育人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团队,并持续改进创新教学内容及方法。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 提升课程水平
#### 教学内容改革
既要发挥思政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构建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思政课程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 教学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小组研讨、课堂实验等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 教学管理改革
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完善教学评价,强化评教考核结果运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 强化师资力量
#### 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
坚持“选优配强”,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引进、遴选、培训等方式壮大队伍,并持续加强培训力度。
####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面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选树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建立一支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 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 校级层面
高度重视课程建设,把课程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力度。
#### 院系层面
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谋划制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 教师层面
思政课教师要强化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专业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将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起来,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 结语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是健全思政工作体系、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找准方向和路径,才能真正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相呼应、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汪劲松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张炜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
{1、思政课程} {2、课程思政} {3、立德树人} {4、思想政治教育} {5、人才培养} {6、大学精神} {7、课程改革} {8、师资力量} {9、教学创新} {10、意识形态}
本文是基于《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政治内涵?》的AI重写版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