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朋友圈代购泛滥,假货频发,3·15之际贵州律师支招如何识别和维权,揭示代购常见套路及临界区风险。
—
文章标题:疫情期间朋友圈代购乱象丛生?3·15贵州律师支招如何避坑
文章内容:
疫情期间,网购成了许多人解决日常购物需求的主要方式,“代购”行业也因此风靡朋友圈。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在朋友圈购买的“代购”商品是假货。正值3·15消费者权益日,贵州12348律师为您揭秘朋友圈“假代购”的常见套路,并提供维权指南,帮助您避开临界区风险。
案情简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市一名自称代购的人在微信朋友圈推销韩国商品,并展示了“直播行程”、“实拍扫货”、“位置定位”等,试图证明自己确实在国外。然而,由于韩国疫情严重,根据北京市相关规定,从该国返回北京的人员需隔离14天。该代购的邻居因此向派出所举报,要求其居家隔离。但派出所调查后回复称,该代购及其配偶近期均无出境记录,让人大跌眼镜。
朋友圈代购常见套路
通过修改物流信息或将货物寄到国外再从国外发货,伪造物流痕迹。
2. “凭证”造假
许多代购依赖转账记录、交易记录和聊天记录等“凭证”建立信任,但这些同样可以通过作图软件伪造。即使有商品小票,也无法完全保证代购的真实性,因为网上有很多高仿小票模板。
3. 地理位置造假
一些代购用微信地理位置定位证明自己在国外,但这个系统存在漏洞。一些电商平台甚至提供“代发朋友圈”服务,帮助代购伪装成在国外。
4. 朋友圈小视频造假
代购常发小视频表示“亲身”采购,但这些视频在网上轻松获取,稍加修改即可伪装成国外代购。
5. 外包装造假
为避免购买者通过外包装辨别真假,假代购会购买正品包装,将假货装入其中。
如何维权
1. 协商退货退款
与购买方或购买平台协商退货退款。
2. 请求调解
拨打12315或请求所在地消费者协会组织调解。
3. 提起民事诉讼
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 向公安机关报案
若销售方涉及诈骗或贩卖大量假冒产品,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5. 保留证据
保留聊天记录、物流信息、收货单、购买记录、转账记录等,以便维权。
律师建议
1. 确认广告来源
微信好友发布的广告分为两种:好友直接发布和好友转发。对于转发的广告,要反复确认产品来源,无法保证则不购买。
2. 选择交易方式
卖家要求银行转账或支付宝直接付款时,要提高警惕,尽量选择淘宝等第三方交易平台,避免财物两空。
3. 货到付款并验货
如确定购买,建议货到付款并要求验货权利,提前了解如何验证商品。
4. 保留证据
网购及代购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收货单、购买记录、转账记录等,以便维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在本案中,该女子“假代购”,若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网购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优惠,但消费者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权路上,贵州12348律师伴您左右。
—
文章tag标签:
{1、疫情期间朋友圈代购,2、假代购维权,3·15消费者权益日,贵州12348律师,临界区风险,物流造假,凭证造假,地理位置造假,小视频造假,外包装造假,协商退货,12315投诉,民事诉讼,公安机关报案,保留证据,法律依据}
本文是基于《疫情期间朋友圈假代购频发 3·15之际贵州律师来支招?》的AI重写版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