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中宣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中的“中国如斯·讲故事育新人”项目,以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在加拿大《华侨时报》开设的“中国如斯”专栏为抓手,聚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探索“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模式,建构适用于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一体化思政育人链条。

该项目联合太原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市校协作中心共同实施。在项目引领下,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讲台不只属于教师,教材不仅是书本,思政课从“讲道理”转向“讲故事”。而围绕如何“讲好故事”,正在引发一场教育变革:学生身份、教师角色、教学路径、课堂空间、思政理念,都在悄然重构。

学生在讲述中“成长”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太原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平台,以“人民兵工精神与科技创新”为切入口,构建“写故事—讲故事—传播故事—示范讲故事—总结讲故事的方法”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真实的写作与演讲表达实践,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价值内化等综合素养,推动“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落地生根。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李博玮和她的指导教师武晓媛在讲述《黄崖洞布防智慧与人民战争》时深有感触:“从一开始的流水账表达,到最后精炼成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演讲稿,背后是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由此李博玮逐步学会在讲述前列提纲、反复推敲结构、通过“以问代答”的方式深化论证,形成批判性思维与表达并重的能力。

在太原市成成中学,高二学生张家维选择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炮弹大王”甄荣典为讲述对象。初稿中写“由于出身贫寒,故性格坚毅”时,被指导教师指出这是一种缺乏逻辑和依据的刻板叙事。张家维深感震动,他开始查阅原始资料、梳理人物与历史之间的交互轨迹,深入了解其技术创新、生产效率和战场保卫等事迹,最终形成了一篇以技术贡献与精神血脉为主线的讲述文本,真正做到了“讲清楚事实、避免主观化”,知识掌握的深度与严谨度实现了质的跃升。

而在小学六年级学生王晨溪身上,讲故事甚至成为责任的磨砺。她要讲述“土锉刀与黄崖洞兵工奇迹”,为了不讲错任何一个细节,她修改文稿五次,反复核对史料,她说:“老师,我不能让革命前辈的故事在我嘴里讲错了。”这种由浅入深的技能训练,不仅磨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对革命人物的情感,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思政课应有的素养培育和价值导向。

教师在共建中走向“协同”

思政课一体化是学生成长的契机,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身份的再造过程。在项目中,教师不再是“独行侠式”的教案输出者,而是学生的协作者、内容的共建者。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不断反观自身教学信念与教学方法。

山西大学青年教师张文龙最初参与“中国如斯”专栏写作,原本以为“1500字的小文章”只是练练笔,没想到成了他认知思政课的深水区。在其他教师的启发下,他意识到:思政课的根本,不是简单宣讲结论,而是以真实故事引发思考,以事实逻辑引导认同;“讲故事”并非知识的软化,而是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维。这成为他职业生涯中对“思政课”本质认知的分水岭。

太原市成成中学青年教师刘源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她以往课堂上虽也讲故事,但往往止于“讲大义”,未能深入挖掘史实逻辑。如今则更加注重史实严谨。她深刻体会到“咬文嚼字地追问历史和事实细节,才能讲出让学生真信、真懂的中国故事。”在引导学生挖掘黄崖洞历史资料时,她自己也重新学习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

在教学路径上,项目打破了“大中小各学段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学段之间的逻辑衔接与内容递进。山西大学教授侯红霞提出“三螺旋”备课机制:不同学段围绕相同主题,设计“物—人—事”三层叙事架构,从“情感共鸣—信念强化—理性认知”三个层级递进教学,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走出了不同学段课程之间要么相互割裂、要么简单重复的怪圈,整合了各学段教师的教学经验。

各学段教师之间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协作。大学教师不再居高临下,中小学教师也不再孤岛作战。各学段教师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支持,备课、研讨、讲述、复盘一体推进,形成了有效的“教学共同体”。

太原市成成中学教师刘晓瑞对此深有感触:“过去高中教学容易重复初中和小学内容,现在我们不仅衔接教学内容,而且也衔接教学方法,在不同台阶上讲述同主题故事。”

课堂空间从情景迁移中被“激活”

传统的思政课常常被诟病说教太多,离生活太远,教师平时围绕概念讲,学生考试前围绕概念死记硬背,结果教师越教越僵,学生越学越死。“中国如斯”项目将课堂搬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旧址,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讲述真实故事。

相比传统说教式思政课,项目将教育场景与旅游生活场景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课堂空间情景迁移中,对人民兵工精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形成“从感官接触到思想建构”的转化机制,实现价值的内化。

在黄崖洞教学现场,小学生通过革命文物讲述兵工奇迹,初中生站在左权将军指挥所讲述保卫战故事,高中生在兵工车间遗址讲述甄荣典事迹,大学生在瓮圪廊峡谷解析黄崖洞布防体系。这种现场讲述的鲜活教学方式,实现了从“人在场”到“心在场”的转变。

“不是在教室中干巴巴地讲述历史,而是在真实场景中走进鲜活的历史。”太原国科实验学校初中教师燕波和他的学生王嘉祎一起,站在断壁残垣中讲述黄崖洞保卫战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沉浸式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也促使教师主动调整讲课风格,更加注重以景入情、以情达理。

山西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王璐瑶在陪同学生走访兵工厂遗址时,看到身边的学生认真记下导游讲的每一个细节,并在返校后迫不及待地“复述故事”,她第一次意识到,真正动人的教育,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么头头是道,而是孩子们愿意为讲好一个故事而自我驱动。传统课堂就这样在空间迁移中被“激活”。

教学过程实现“双向奔赴”

“中国如斯”教学实践活动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故事为载体、以实践为引擎的教学体系,把学生推到讲台中央,推到历史现场,实现从“教师讲”转变为“学生讲”,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讲述者”。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随之发生质变。在“共写文章—共备课—共讲述”的全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而不再是“掌控者”。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教师武晓媛坦言:“我们过去把课堂当作讲台,但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舞台。这不仅是讲述空间的拓展,也是教学权力结构的松动,师生关系由此走向更加平等、共创、共情。”她在授课中引导学生从黄崖洞兵工厂历史中提炼技术创新精神和群众智慧,再结合当代“芯片断供”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实现从历史到现实、从课堂到社会的有机连接。

王璐瑶则表示:“学生查资料、写故事、改讲稿、录视频,虽然过程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她也由此体会到,教师从“教学结果导向”转向“教学过程深化”,是破解学生思政课“离身困境”的有效途径。她开始将“故事写作—角色代入—实地讲解”的方法运用于日常教学,让更多学生成为内容的创作者。

“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正如任定成所言,“‘中国如斯’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互为主体、双向奔赴的教育过程;它改变了课堂的面貌,重塑了教育的灵魂”。

(本文作者为山西大学特聘教授 周雁翎)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博客所发布的一切修改补丁、注册机和注册信息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访问和下载本站内容,说明您已同意上述条款。本站为非盈利性站点,VIP功能仅仅作为用户喜欢本站捐赠打赏功能,本站不贩卖软件,所有内容不作为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