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内容生态日渐丰富和用户需求不断演变,数字阅读用户的行为模式发生显著变化,阅读不再局限于传统文本。2024年,78.7%的成年国民通过手机阅读;38.5%选择听书;23.6%使用Pad(平板电脑)阅读;5.7%通过视频讲书的形式阅读。黄楚新认为,移动数字阅读突破了时空限制,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节奏,阅读方式从过去集中连续的深阅读逐渐转向灵活的碎片化阅读,场景化阅读成为主流趋势。
掌阅科技统计数据显示,用户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为2小时,通过14次启动应用完成阅读过程。“这说明数字阅读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既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也能支持阅读大部头作品,是快节奏生活中的一种良好阅读方式。”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说。
马艳霞认为,平台的服务和阅读体验需要与时俱进。例如推出AI辅助阅读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阅读历史和偏好来推荐书籍。“我很喜欢AI选书功能,能在海量图书中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还能和平台互动反馈、查看其他读者评论。”数字阅读用户李女士说。数字阅读的互动性能提供传统纸质书没有的体验,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和阅读趣味性。
也有人提出质疑,算法推荐虽然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却容易让用户陷入“信息茧房”,限制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长期依赖可能使用户失去主动探索能力。此外,数字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多媒体化特点,容易分散读者注意力,超链接导致阅读路径呈现非线性,难以形成连贯思维,使读者更倾向于快速获取信息而非深入思考。
这些问题并非洪水猛兽,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刘明清认为,算法时代的关键是读者不能放弃主动阅读选择权。数字阅读既有浅层内容,也有深度内容,关键在于读者的自主选择和阅读习惯培养。“主动阅读选择权是培养深度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关键。读者需要主动探索不同类型的材料,拓宽知识视野。在算法环境中,更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筛选和评估内容质量。”
“浅层阅读在信息爆炸时代普遍存在,不能完全归咎于数字阅读。”黄楚新指出,数字阅读的非线性、关联性、视觉化思维模式对传统阅读的系统性、沉浸式思考能力构成挑战,需要辩证看待。算法时代保持主动阅读选择权更加困难,“信息茧房”问题的破解需要平台提高算法透明度,平衡商业价值与人文价值,优化算法逻辑,赋予用户对算法的知情权与反制权。同时,用户也需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审美品位。
“有人把AI当作工具、拐杖。我们提供的是AI辅助阅读,而非AI替代阅读。AI辅助只是锦上添花,不能完全依赖。”马艳霞说,“AI是按指令做事的,内容好坏的最终裁判是用户自己。AI生成的阅读总结可以借鉴、批判,或者为读者打开新思路,帮助延展思维,但不会让人完全被其控制。”
“社交阅读、算法推荐正在拓展阅读边界,使其成为社交化、互动化、算法驱动的信息筛选与意义共创过程,阅读也可以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写作。”黄楚新说。
引发网络文艺变革
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同事因喜欢一部网文改编的网剧,特意购买了溢价数倍的IP衍生品手链。2024年,大众阅读市场规模达488.85亿元,占数字阅读市场总营收的73.91%。其营收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网络文学IP衍生及周边服务。《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数字阅读营收规模中,传统核心的订阅收入首次被广告及其他营收超越。
“这表明平台在流量变现和用户运营上取得了突破,广告及IP衍生等业务从辅助收入转变为市场增长主力,印证了内容衍生服务对大众阅读规模扩张的重要作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IP衍生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数字阅读市场的营收结构发生调整。其实几年前,网文改编网剧就开始带动网文阅读量增长。马艳霞举例说,2017年《人民的名义》热播后,掌阅科技平台上的同名原版小说及剧中提到的《万历十五年》阅读量均大幅增长。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4年网络文学新增各类改编授权约3万项。其中,影视剧改编新增近300部,同比增长18%;微短剧改编新增超1600部,同比增长81%,现存数量达3700余部;动画改编新增80余部,同比增长16%;漫画改编新增400余部,同比增长10%。
在IP改编中,微短剧异军突起,不少平台的开发收益颇为可观。掌阅科技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总营收25.83亿元,其中数字阅读平台收入16.47亿元,短剧等衍生业务收入7.76亿元,占总营收的30.02%,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中文在线于2021年开始布局短剧赛道。中文在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表示,公司业务从数字出版拓展为数字内容,产品形态延伸到音频、影视等多种形态。“短剧节奏快、信息密度高,符合新一代用户的消费习惯,将成为全球内容产业的未来趋势。”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李弘认为,网络文学向多模态、视频化发展的趋势将不断扩大。“不仅是短剧,整个行业会更趋向泛娱乐化,从单纯的读转变为听、说、互动等多元方式。目前的大规模增长只是开端,未来可能引发整个网络文艺形态的变革。”
专家表示,广告收入首次超过订阅收入成为数字阅读行业主力,代表着营收模式的转变,反映出用户行为、内容策略和商业逻辑的调整。平台营利方式从用户直接付费向注意力变现迁移,广告成为未来发展新支点。但同时,过度依赖广告可能削弱内容独立性和文学价值,创作者跟风导致内容单一化,以及广告营收集中于头部平台、加剧收益分化等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广告模式属于流量经济,与内容的相关性不强,更侧重娱乐性和实时性。”李弘指出,订阅模式可能会受市场变化影响而弱化,广告分成或许对部分创作者更有利。大流量平台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平衡内容、技术和流量,这是广告模式带来生态变化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未来发展取决于行业能否平衡内容和商业价值,各平台也应重视版权运营这一重要收入模式,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共赢。”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构建多元行业生态
“转型”是记者采访企业时出现的高频词。数字阅读行业在经历早期扩张后,迎来了深度转型的关键节点。互联网生态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多方面尝试。面对内容供给饱和、用户需求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的现状,平台积极调整运营思路,在开发IP衍生业务过程中,版权保护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出现了新变化。
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作品总量为6307余万部,同比增长6.31%,而高质量数据的前提是确权。马艳霞表示,IP衍生是一把双刃剑,让优秀IP在通过版权出售获得更大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侵权的困扰。目前版权保护更多是保护表达形式而非创意本身。“抄袭侵权相对容易界定,但原创的好创意却难以判定。很多网文利用AI融‘梗’制作套路剧复刻,不同演员演绎相同故事,这类盗版行为的判定难度大,目前尚无有效解决办法。”
国家虽已出台《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规定为网络作家权利护航,但尚未找到应对AI训练中抄袭洗稿问题的有效方式。
李弘指出,在数字阅读生态构建中要关注AI的规范应用,技术应服务于内容,算法伦理控制需坚持以人为本、以价值为导向。“AI的使用过犹不及,过多过快地使用会产生负面影响。目前规范AI在数字阅读全流程应用的制度设计存在欠缺,若破坏了创作机制的源头,可能会损害整个行业生态。”
数字阅读生态构建的另一重要问题是价值导向,“内容为王”的核心始终不变。但随着广告模式崛起,平台如何平衡商业算法与人文价值?李弘认为,内容价值导向是生态的关键要素,娱乐性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流量时代更要强调内容的价值导向。这需要主管部门解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流量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坚持内容和文化价值导向,避免流量和技术绑架内容创作”。他建议,除了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外,也应鼓励和奖励优秀企业,通过双向举措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刘明清也认为,应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内容合规,杜绝虚假和低质内容;同时通过奖励和合作等方式鼓励优质内容创作。
“构建未来数字阅读生态,需要完善版权保护、数据安全等相关法规,鼓励普惠创新;发展智能、透明且可控的算法;加强全民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教育。”黄楚新说,“AI生成内容、VR沉浸阅读等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内容劣化等风险,应通过标识、审核和版权保护等措施进行规范引导。”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推动生产力变革并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数字阅读行业也是如此。
“事实上,我们已全面进入数字阅读时代。比如购买家电时,虽然附带纸质说明书,但大家都习惯扫码观看网上的视频示范。”刘明清认为,未来5年到10年将进入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阅读体验会更加智能和人性化,“或许AI眼镜能让阅读更方便,或许人形机器人朗读会让阅读更有趣”。
“未来沉浸式阅读场景体验会更加多元精细。目前已有相关雏形,如语音阅读、广播剧播客的二次创作有助于内容理解。网上还有视频配音乐的形式帮助读者想象场景,比如读民国小说时打开民国场景视频和配乐,以后这样的沉浸式场景会更加多样。”李女士说。
在黄楚新看来,“下一代”数字阅读体验将实现多模态融合,拥有评论对话的公共空间,在无障碍阅读等方面会有更多人文设计。平台会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与文化普惠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数字阅读时代正以基础性变革重塑内容全链条和阅读认知模式,这并不意味着纸质阅读会消亡,而是两者共同构建多元分层的现代阅读生态。”
马艳霞认为,在数智化时代,阅读生态将以数智化、沉浸化、普惠化为核心,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构建技术先进、体验丰富、覆盖广泛的全民阅读新生态。“‘内容为王’始终是核心,新兴大众文艺发展将倒逼企业提供更优质内容。”
阅读场景、方式、体验日益丰富多元,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从未改变。无论时代和技术如何发展,“技术决定下限,内容决定上限”,数字阅读的长远发展最终靠优质内容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