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朱浩天)9月16日下午,以“被困住的生命力:乡村夏令营如何让大学生‘活’过来”为主题的媒体沙龙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并分享了以乡村夏令营为起点,助力大学生自我突破与成长的实践路径。

“被困住的生命力:乡村夏令营如何让大学生‘活’过来”主题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伊始,南京师范大学心理教师王佳莹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从自我探索、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自我同一性缺失的困境。她认为,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与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家庭情感教育缺失及个人调节能力不足密切相关。在人际关系方面,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常态化”和“工具化交友”倾向。她呼吁社会应给他们提供更多情感支持与自我探索的空间。

“借助夏令营,让年轻人有机会重新体验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孩子们则在互动中获得关注与自信,打破沉默与封闭。这种实践为创造青年人释放生命力的空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李强说,益微青年开展的乡村夏令营通过小组活动、团队协作和创造性任务,构建了一个让大学生和乡村儿童“双向赋能”的场域。

据李强介绍,益微青年13年来已服务2万多名大学生,支持他们开展了上千场乡村夏令营。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学生傅宜君表示:“乡村夏令营不仅带给我一种自我认同,还带给我一种新的认识关系的可能性。”2023年,她在参与乡村夏令营项目时,带着孩子们探索集市、认识农作物,通过乡土课程发现家乡之美。她从乡村夏令营中,收获了自我认同、重建关系的能力,以及选择成长方式的勇气。

同样身为大学生,通过乡村夏令营获得自我成长的张天齐也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在十年前是参加乡村夏令营的儿童,如今,成为了带领孩子们开展探索家乡活动的志愿者。她发现,当年的“超人”志愿者其实也只是“在探索世界的年轻人”,“乡村夏令营不仅让孩子们释放活力,更让大学生在给予与创造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甘肃定西漳县三岔镇许家门小学原校长杨建波以多年承接乡村夏令营的经验指出,乡村夏令营实现了教育与生命的“双向闭环”。对乡村儿童而言,夏令营通过艺术、科学等课程释放心理压力,唤醒情感需求;对大学生而言,则是团队协作、意志力与社会责任的锤炼场。

与会嘉宾在肯定乡村夏令营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乡村夏令营面临资源匮乏、高校准入限制、社会认知不足等挑战。亟需通过构建多元支持体系,为青年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生态,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获得全面成长的机会和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博客所发布的一切修改补丁、注册机和注册信息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访问和下载本站内容,说明您已同意上述条款。本站为非盈利性站点,VIP功能仅仅作为用户喜欢本站捐赠打赏功能,本站不贩卖软件,所有内容不作为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