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中国正通过清晰的规则与市场激励,稳步推进软件国产化进程。
2025年9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26年1月1日起,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本国产品可享受20%的价格评审优惠。
这一政策被市场视为推动国产软件替代的关键信号。根据通知,政府采购中既有本国产品又有非本国产品参与竞争时,将对本国产品的报价给予20%的价格扣除,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
01 国产替代路径
此次发布的通知首次系统定义了“本国产品”,明确产品必须在中国境内生产,并实现从原材料、组件到成品的实质性改变。
政策还为各类产品的国产组件成本占比标准设置了3-5年过渡期,推动供应链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对特定产品,政策还要求其关键组件、关键工序必须在中国境内生产、完成。这一规定将确保核心制造环节留在国内,避免“境外组装+境内贴标”的现象。
02 信创产业加速
从产业层面看,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正在多个行业加速落地。
近期,中国联通通用服务器集采结果显示,国产算力服务器占比达90.1%,其中鲲鹏、海光服务器规模近7.8万台。
金融领域的国产化也在稳步推进。工商银行2025年度海光芯片服务器采购项目已进入公示期,项目规模或达30亿元。
各地政府积极推动首版次软件认定,湖南省近期认定了50项首版次软件产品,包括麒麟信安服务器操作系统等。
03 国际环境变化
中国软件国产化的推进正值国际经贸环境发生变化。
2025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征收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举措进一步凸显了软件国产化的紧迫性。业内认为,基础软件及高端工业软件可能成为出口管制的重点。
04 国产软件崛起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国产软件正从“可用”向“好用”迈进。
截至2023年底,中国市场上超过70% 的大型企业数字化平台已在加速“去IOE”(去除国外IT基础设施)的步伐。
国产大数据平台如华为FusionInsight、星环TDH等已在技术兼容、性能优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能够满足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软件国产化已超越技术替代本身,成为数字时代保障供应链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随着政策细则的明确与产业生态的成熟,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受政策驱动并日益自成体系的软件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