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工具建不起的护城河

社区来搭”

「暗涌」:NemoVideo到底是什么?

Jin:长期看,我们想做成一个“视频制作Agent社区”。目前我们是通过切入一个很细分的群体,来逐渐构建我们的能力,即面向“带货达人”和“从事自由职业的剪辑师”的“爆款仿剪”的Agent工具。但长期来看,这个社区上的每个创作者都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Agent,它熟悉你的视频创作流程、风格、工具调用方式,可以帮助你完成创作中的许多提效性任务,Agent则作为创作者的数字分身,沉淀创作者的所有knowhow,并形成商业正循环和数据飞轮。

「暗涌」:当下目标用户是谁?

Jin:我们切的市场很细分,即海外的带货达人和自由职业剪辑师。他们的内容制作特点是重灵感、重粗剪、轻后期,并且每天要产出大量的内容,却很少有预算请专业团队。

Evy: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用户,是北美的带货达人,之前靠自己剪辑的时候每天最多产出3条视频,但凭借Nemo的能力,现在每天可以稳定产出10条以上。

「暗涌」:你们都来自TikTok,这和剪映(CapCut)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Jin:目前CapCut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从工具的角度,我们坚持AI native,AI不应该是全自动化的黑盒,更应该是创作者的“副驾”和“伙伴”,帮助用户解决高重复性的脏活累活,而把控制权和创意还给创作者。此外我认为CapCut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创作者社区,这个和早期的创作者激励策略有一定关系。

长期来看Nemo会更像是视频领域的Canva,社区的创作者是可以靠作品赚钱的,也是我们更喜欢的模式。从商业的角度看,一个单纯的工具可能难有强想象力和护城河,但我认为一个围绕创作和交易的社区会更有机会。

「暗涌」:在TikTok的经历导向了这一次创业是吗?

Jin:站在平台内部看生态,对其中矛盾点非常了解。最大的矛盾就是产能问题——平台很鼓励内容生产,TikTok的UGC关键指标是publish rate,即DAU中有多少人愿意发视频,商业化的广告和电商团队也会关注创作者和商家每周能发布多少条内容,因为在推荐引擎的逻辑下,只有足够多的内容产出,用户才能看到、更可能下单。但问题就是“做不过来”。

Evy:在做自由职业剪辑师的创作者里,甚至2万粉以下的腰尾部创作者每天都被商家催到不行。创作者从灵感、粗剪到后期,要完成一条相对精美的视频,本质上是一个大工程。其中,80% 的时间都花在手动微调的细节上,而不是“创意”本身。虽然大家习惯了这种方式,但显然不是理想的状态。

「暗涌」:目前产品还是Beta测试版,准备什么时候出正式版?

Jin:我们还在持续打磨,希望能让产品早日进入到一个正向增长的通道里,进一步扩大用户范围。对我们来说,打磨好产品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生产力产品和生产力社区,前提都是要有一个真正好用的工具作为基础。

「暗涌」:正式上线后会有哪些新功能?

Jin:一是支持更多非线性创作路径,比如用户从脚本、素材或brief开始都可以。二是加强灵感和粗剪阶段的AI能力。比如用户可以丢给我们一个参考视频,我们帮你剪出类似结构,甚至可以混合多个视频的脚本、字幕、节奏来生成一个新的视频。就是“Anything In,Video Out”。

「暗涌」:社区的商业化怎么做?

Jin:现阶段我们是订阅+token计费。但在未来,当社区起来之后,我们更希望走向结果导向的定价。也就是说,平台上Agent的创作者可以自由定价。比如我这个Agent剪的视频质量高,我可以标3刀一条;另一个快但粗糙的Agent可以标50美分。

Part02

“为和候选人线下见一面

愿意报销机票”

「暗涌」:我听说你们半年内连续融了两轮,怎么做到的?

Jin:我们确实算融得比较顺利,第一轮锦秋两天就给了TS,第二轮IDG也是当天口头确认。我们也很幸运,遇到的投资人都很懂业务,尤其我们能通过锦秋的严格背调,说明他们是认可我们“拿结果”的能力的。

「暗涌」:你们感受到投资机构们对于AI Agent的fomo情绪吗?

Jin:哈哈,我们按照自己的理念专心做事情。不知道是不是Fomo,不过融资的确比较受投资人欢迎,最近加轮也是某一线机构。

「暗涌」:有人认为,对于这一波Agent公司而言,钱是最大的壁垒。你们怎么觉得?

Jin:融更多的钱确实会带来资源优势,但也可能会过犹不及。首先在产品角度,拿了这么多钱,估值这么贵,市场预期自然很高。所以如果团队内部觉得产品只是“还行”,就可能犹豫,不敢发布,结果就是无法进入快速迭代的节奏。

其次,对于愿意早期加入的员工可能也不是好事,因为大家愿意一起创业,预期的回报就更高,而回报中最大的来源就是期权的快速升值。如果公司一开始估值就很高,再想有10倍增长就太困难了。

「暗涌」:其实不仅机构投得卷,Agent创业也非常卷。你们觉得今年仍然是好时机吗?

Jin:今年做Agent是共识,但创业可能最好是在23-24年。虽然那时会更考验一个团队的融资能力,但因为赛道还没有共识,所以可以用更多时间打磨和探索。现在共识基本形成,赛道会进入聚光灯下,所有人都在着急奔跑的阶段。

不过,视频Agent领域确实比图文复杂很多,工具层面也需要更多准备。我们算是较早一批进入的,时间上有一点优势。外加我们切的是一个niche市场,对大厂来说不是战略重点,反而给了我们一定的空间。

「暗涌」:AI降低了创业门槛吗?

Jin:只是降低了“上手做事情”的门槛,但在中国创业还是不容易。因为没有完全对标 YC 的生态,创始人常常要靠一份 BP 在国贸、华贸溜达好几周,才能融到钱。这对创业者的成熟度要求是很高的。

「暗涌」:现在Nemo有多少人?

Jin:目前有十几人,都是全职。我们目前也正在扩张团队,重点补充两个方向:一是senior技术人才,尤其熟悉音视频或Agent产品的;二是增长方向,尤其是熟悉海外社区玩法、有实操经验的人。

「暗涌」:招人好像是现在创业公司的共性痛点,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吗?

Archer:用真心(笑)。招人确实很难。虽然市场也有很多有类似经验的人才,但AI时代要求的能力画像发生了改变。比如,以前大家做产品,搞增长,通常要找很多人来一起落地执行,但是现在很多执行和重复的工作都可以通过AI来实现,研发,设计以及增长的落地方式都会完全不同。

所以经验肯定不是第一位的,我们现在更看重的是有创业者精神,愿意all in的人。对应的,我们也会拿出十足的诚意,比如愿意报销人家的来回机票,就为了能线下见一面。

Jin:现在产品技术整体是我自己在负责,伴随着业务的拓展,希望能找到一位卓越的技术一号位,在后续能带领团队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

「暗涌」:“创业者精神”大于个人履历吗?

Jin:今年市场看起来很热,但真实环境并不轻松。对还在大厂的人来说,加入早期创业公司意味着更多不确定性,也会有来自个人和家庭的顾虑。因此,他们往往需要较长的心理适应期,甚至可能因为不适应而退出,这对早期团队是很大的损耗。

Evy:我经常觉得自己在“平地起高楼”。创业是件困难的事情,即便我做了很强的心理准备,有时实操时也会感到艰难,这种情况下,“创业者精神”和对所选赛道的坚定信念是我们走下去的强支撑。

免责声明:本站为个人博客,博客所发布的一切修改补丁、注册机和注册信息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访问和下载本站内容,说明您已同意上述条款。本站为非盈利性站点,VIP功能仅仅作为用户喜欢本站捐赠打赏功能,本站不贩卖软件,所有内容不作为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