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这三个字,今年在老板嘴里出现的频率,已经赶上了“降本增效”。

上周隔壁部门汇报,直接甩出一张图:三个月搭了 12 个应用,省了 200万外包费。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连平时最爱挑刺的财务总监都没吭声。
不是大家没见过世面,而是这数字太接地气——200万,刚好够给团队发半年年终奖。
可回到工位,真去摸一把低代码,画风就变了。
有人吐槽“拖拖拽拽半天,最后还是写SQL”;有人半夜三点在群里骂“官方模板一改就崩,还不如 Excel 痛快”。
最惨的是那位 90后产品经理,兴冲冲给业务部门搭了个采购审批流,结果财务一句“发票号得双重校验”,整个模型瞬间散架,只能灰溜溜去找IT 大哥擦屁股。
省下的 200 万,差点又搭进去 20 万人情加班费。
这就是低代码的 2023:一边是 Gartner 画的 269亿美元大饼,一边是打工人的真实修罗场。
平台商 PPT 里写着“公民开发者”,到了企业却变成“公民背锅侠”。
原因无他,老板们只记住了“快”,忘了“省”前面还有“好”字。
于是出现了魔幻场景:上午领导刚喊“全面低代码”,下午架构师就偷偷把核心接口锁死——谁都不想当那个让数据库炸掉的罪人。
市场数据不会说谎,增长率 20% 确实漂亮,但拆开看就暧昧:40%新增用户集中在“表单+流程”这种浅层场景,一旦碰到跨系统对账、分布式事务、库存强一致性,低代码平台立刻变回“高代码补习班”。
阿里云宜搭、腾讯云微搭都在首页放上了“AI辅助开发”按钮,可点进去一看,生成的代码依旧需要人类手动排雷。
AI 只负责把“搜索框”变成“带提示的搜索框”,真正的业务规则还得靠人啃完300 页接口文档。

更隐秘的坑在组织层面。
某头部快消公司搞“公民开发者”计划,HR 一口气给 300名业务骨干发了认证证书,结果三个月后人走了一半——白天跑门店、晚上拖控件,KPI直接爆表,工资却不涨。
留下来的都是“卷王”,把低代码玩成了“暗代码”:为了复用组件,私下拉了个共享群,谁改动了字段就在群里吼一声,版本管理靠吼,回滚靠记忆。
IT 审计一介入,发现生产环境飘着 800多个无人认领的“test_2023”应用,谁也不敢删,只能继续交年费养着。
有人把低代码比作“数字乐高”,听着美好,但企业不是幼儿园。
乐高可以缺个轮子就换颜色,ERP要是少一个字段,税务申报就能把你告到哭。
于是最务实的玩法悄悄流行:核心系统继续让SAP、用友这些老大哥守着,外围长出来的小需求——展会报名、礼品申领、门店巡检——扔给低代码。78%的“混合架构”企业,用的都是同一套算盘:关键数据不走低代码,低代码只负责“把数据搬来搬去”,一旦出事,至少锅能甩得干净。
这套“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思路,反而让低代码回归了它的本来位置——不是替代程序员,而是帮企业把“边角料需求”从漫长的排期表里解放出来。
一个季度搞 12 个应用并不牛,真正牛的是第 13 个应用上线那天,IT部门没人加班,业务同事自己点击“发布”,系统没崩,数据库没锁,老板也没在群里@全员。
那一刻,没人再提“颠覆”,大家只想早点回家吃火锅。
所以,别再问“低代码能不能干掉传统开发”,它干不掉,也无需干掉。
把脏活累活包圆,让程序员去写更值得熬夜的算法,让业务同事不用等排期就能验证想法,让财务总监在预算表上多写一行“节省200 万”——能做到这三点,低代码就已经是 2023 年最体面的数字化工具。
至于那些凌晨三点的骂声,就当是技术成长的呼噜,听着吵,却说明屋里还有活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