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至少目前在财富、关系、事业、情感(各类)都不算是人类中的佼佼者。
但我是一个平静的人,且正在向从容的状态进步,所以斗胆分享几句真心话。
最近网络上辛芷蕾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她想给年轻女性什么建议,
她说的是:“任何女性,都不要听别人的建议”
在我的角度来看,这是鼓励全体女性都要有自我主体性的建议。
而“自主性”也是我目前最想告诉年轻妹妹们的重要词汇。
作为基层农民工家庭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我的成长始终比别人晚一步。
除了因为家庭条件读书耽搁比同龄人晚毕业两年这个实质性的年龄落后外,
在心理成长和认知能力上也落后他人很多,甚至是比许多年龄小于自己的朋友、同学。
其实这很正常,原生家庭只教会了对他人友好,做一个善良的人,其他的,便是他们自己也不会了。这让我们几姊妹即使成年许久了,也仍然保持了一股倔强的单纯,对待情绪和生活的处理能力相对低很多。
好在现在30多岁了,经历了人情冷暖后也慢慢学会跟自己相处,跟社会相处,在这个相处的过程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永远不要丢失了自己,坚定地认识到并且支持自己的主体位置。
一方面,与人相处中不要失去自我。像我们这样从小成长缺少人情关系引导的人,在对待朋友和恋人的时候往往会更容易交付真心,但交付真心有风险,许多人也是在被伤害后悲伤透顶,有的人能走出来,有的人从此可能会产生应激反应,甚至是极端的选择,再也不接触友情、爱情或者其他关系,这都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单纯,把所有人都当成书本中的完美道德人去看待,可是,人是非常复杂的,是很多面的,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和表现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很难说得清、看得准,因此,我们只有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度”。我现在的选择是首次结识保持善意和些许距离,之后再看你来我往的双向选择与付出。
另一方面,不论是个人成长还是解决问题,请化被动为主动。这个自主性我更倾向于大家对外界事物信息的自主处理能力。我刚上大学的时候,遇见一些问题我总是会问当时的室友,室友们也都乐意帮我解答,可是次数多了总会有不耐烦,有一次我再问的时候,一位室友便直接告诉我:“去问度娘啊”。
是啊,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我这样一次次去麻烦别人是不好的,也才明白原来我不知道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在网络上去检索信息来解答的。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这不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吗?是呀,在很多人眼中认为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我却到了大学才知道。
可是,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了,这就是认知和习惯的局限。我上大学才分期买了第一个智能手机,普通穷人家的孩子买了智能手机后的使用更多倾向于被动接收信息,沉浸在各类软件带来的直接、低价的”快乐“中,而很少会有逆向的思维去把它当成学习工具,甚至是生产工具,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以,如果有像我一样的姐妹,请接下来的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可以先思考自己的能力和工具能否解决,再考虑寻求他人的帮助。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就是简单的两个词“爱自己”和“靠自己”,当然或许大家早已经听过这两个词语,毕竟有许多消费主义陷阱早就告诉我们“爱自己”也有好多悲伤的过来人感叹过“靠自己”,但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命生活中,便不那么真实了,所以我还想告诉大家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每天的细微处落实,在时间的长河里宏大,将自己的生命生活谱写成诗。

评论(0)